《语文课堂“学情视角”重构》读后摘记
对于一本好书,我今天做的这件事情真是多此一举。就像很多研究红学的专家们,写了很多的评论,而如果读者真想好好品尝,还得自己亲自瞧一瞧的。果真决定这样做了,倒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更加平复。因为,还有第二次,第三次再读的机会,这样的摘记只是让自己留下第一次读后的些微痕迹,留待以后进行对比反思。
我的点滴摘录:
1、
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“教”的技能本身的展示与表演,而是一种以“学”为宗旨的实践活动。
2、
学生从课堂中经验的课程,同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3、
教学内容的贫乏与随意成了制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瓶颈。
4、
教师不知道学习起点在哪里,学习终点在何处。
5、
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一,根据平时对所教学生的了解进行“面”上的分析。二,用表格的形式对学情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。三,知道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,这对教师备课有着很大的帮助,往往可以作为教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重要依据。——把握学路,调整教路。
6、
教师的“教学支架”需要寻找到一个真实的“支点”,这个支点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。
7、
课堂中的“学情分析”是为了便于“改进学习”。
8、
对于“学情分析”,教师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可能要立足于“我(教师)”可以用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走出这样的困境,这样的思路就有可能把自己获得的学情信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,具体化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相应步骤,以改进学生的学习。
9、
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:关于学生的学情(最需要学什么),关于文本阐释(最值得教什么)
当然,书中的精华不止这些,只是最近我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结合学情来考虑自己的教学。真是,以前的教学设计大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即使让学生一直做过课前提问和批注的整理,而结合作者的分析,还的确只是分析而已,没有从教学的开始到结果的反馈贯穿到底。
值得我好好的变换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。